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春节档终于不用天天看伪3D电影了

时间:2019-01-23 15:05:25

追溯起中国的3D电影热,应该从卡梅隆的《阿凡达》开始讲起。

2009年12月16日,《阿凡达》在全球上映,不仅登顶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而且成绩至今无人撼动,一时间3D电影开始风靡国内外。电影经历了这一次变革,对于投资者来说3D电影所能够带来的丰厚回报远大于普通的2D电影,对于观众来说,3D电影所带来的这种全新的观影体验是2D电影所无法比拟的,双赢的局面使得国内的3D电影市场拥有了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

但随着国内3D电影的扎堆上映、伪3D电影陆续出现、观众逐渐不再愿意掏额外的钱来为一部3D电影买单。分析近年来3D电影的市场表现,我们不难发现3D电影的数量已经开始呈现先增长后放缓的趋势。从最初的电影品质与票房的保障逐沦为投资方的“圈钱之法”,有观点称3D为王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

2019年国产3D电影降温了?

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盘点2019年即将上映的9部春节档重点影片中,不同于往年春节档多部3D电影扎堆上映的景象,我们发现今年的春节档仅有《流浪地球》《神探蒲松龄》以及《熊出没·原始时代》三部影片以3D形式呈现,其余影片则均为2D电影。而目前占据大年初一预售榜前列的三巨头影片,更是全2D发行。就连科幻特效大片《流浪地球》,也是2D/3D双格式双发。

在盘点了近三年的电影数据后,我们不难发现国产3D电影的遇冷,其实早就有迹可循。近三年来国产3D电影的数量及市场占比一直处于持续降低的状态。对于2018年春节档国产3D影片50%的占比,今年3D电影在春节档的占比仅为23%。从2016年47部国产3D 电影的数量来看,2018年全年上映的国产3D电影已经减伤为22部。

国产3D市场“丑态百出”

曾经的票房保障

如今沦为“槽点”

1) 国内3D电影市场鱼龙混杂,伪3D电影占据一片天地

《阿凡达》的大卖,使得国内导演开始对3D市场跃跃欲试,但真正能够做到票房与口碑双赢的影片却寥寥无几。在3D电影背后所蕴藏的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国内市场中逐渐开始混入了一批又一批粗制滥造的产品消耗着观众的兴趣,伪3D电影的概念就此被提出。

所谓真3D电影,是通过两台摄影机模拟人的眼睛,分别拍摄左眼和右眼的画面,然后通过计算机将拍摄的图像合成为3D效果,而所谓的伪3D电影则是通过分层、抠图等流程,将原本的画面生成3D电影所需的左右眼画面,这种转换所需要的成本,远远低于一部真3D电影的拍摄成本。目前国内在伪3D电影的阵营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超级英雄片、动作片与恐怖片,除了可以在票价上产生一定利润外, 这样的伪3D电影对于观众的观影体验毫无任何帮助。

在国内,称得上成功案例的应该是2011年由徐克执导的《龙门飞甲》,徐克在执导这部武侠片是采用了3D摄影机进行拍摄,就技术方面来说,前期使用3D摄影机进行拍摄的难度很大,因此也仅有徐克这样极少数的技术狂人才能够驾驭3D摄影机,现在国内大多数的3D电影都是后期转制而成的。

国产片3D之路的开启,使得3D影片开始扎堆上映,不少影片也开始了“强行3D“的道路,如2012年上映的《画皮2》及2017年上映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影原思路本是2D版本,但发行方却坚持发行3D版本。3D格式或转制3D格式至此基本发展成为国产商业大片的标配。

暂且不论电影内容的优劣,单就票价来说,同样一部电影,3D版本的票价便会比2D电影票价高出3~5元,转制3D影片《画皮2》在上映后收获了7.2的高票房,一度成为国产影片的总冠军。同场次来说,高票价便意味着高票房,由此算来3D电影便使得上到制片方、发行方,下到院线、影城都可以获得部分利润,何乐而不为?

2) 动画片市场沉迷3D特效 儿童观影负担重引发家长担忧

近三年上映的国产3D影片数量虽然在逐步减少,但动画片市场似乎还依旧信奉3D热潮,从近三年上映的影片来看,90%以上的动画片均采用了3D特效。但具研究表明,儿童的眼球要到12岁左右才能基本发育成熟,3D电影画面速度切换快、景深不断变化,长时间观看会引发视觉疲劳,诱发假性近视,所以对于儿童来说,并不适合长时间观看3D电影,这样的研究使得关心孩子视力的家长们开始尽量避免带孩子观看3D影片,这样的现状,也使得动画片市场与受众产生了不对等的情况。

3) 3D技术无进步,3D眼镜等附加设备老化降低观影体验

3D眼镜作为3D电影的重要观影设备,已经成为3D电影放映环境的基本环节,但目前不少影城逐渐出现了3D眼镜设备老化、划痕严重影响观感等问题外,部分影城还出现3D眼镜卫生消毒不到位、非免费提供等问题....种种问题都使得3D电影逐渐开始被观众所诟病。

而关于影院的3D眼镜消毒不到位,致使观众眼部出现不适等症状的相关新闻也在不断被爆出,不少影城所采取的措施并未改进自身,而是提出“不再免费提供眼镜”,这样的行为也使得观众的质疑声越来越大。这些3D电影的周边服务环节所产生的问题,都使得观众距离3D电影市场越来越远。

4) 进口片提供“中国特供“版3D电影 低质观感降低观众好感

除国产影片热衷于3D制作外,引进片的强行转制3D行为,也开始愈演愈烈。3D电影热潮的出现促使中国电影市场滋生出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方式,越赚钱的影片,往往越愿意被制作成3D成本。甚至一些引进片为配合国内市场,还特别推出了“中国3D特供版”。如2016年的在国内上映的《谍影重重5》被引进国内后,便被制作成了“特供”版本,影片中间片段的追逐戏码在被制作成3D特效后,原片手持镜头所出现的激烈抖动,以及画面的快速切换,不仅破坏了3D画面原本应有的立体感,就连影片中原本属于该标志式的凌厉画面也无法体现出来。

映后,有不少网友吐槽说:“影片除了字幕,哪里都没有3D效果。”

观众逐渐趋于成熟 “不忘初心”的3D电影才是王道

近年来,电影新技术不断崛起,市场和观众都开始逐渐日趋理性,3D电影不复当年风光的背后其实是在为制片方敲响了钟。国产3D电影如果想重新赢得观众的芳心,最重要的是做到“不忘初心”。

3D电影最初的产生是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影体验,因此与其制作更多的伪3D电影与引进更多的“中国特供”版电影,不如从技术方面进行更多的创新与突破,近年来4K、8K帧率的提升,都是3D电影进步的体现,同一部优质影片若发行2D及3D两个版本,将选择权交给观众,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

目前国内有很多粗制滥造的后期转制3D影片,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且“特别不厚道”的做法。就目前国内的技术来说,已经能够很好的将2D转为3D影片,但有些片方却把制作成本压得很低,转制公司只能赶工,质量难以保障,因此市场才会出现大量质量不达标的3D电影。

很多时候,并不是技术上达不到,而是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因此对于制片方来说,在电影版本的选择上应该更回归于实际,比起格式,片方则应该更专注于讲好故事。

电影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技术上,而应追求电影内容与3D技术的完整结合,在拍摄阶段,如果一部影片从一开始就确定适合拍3D,那么导演的拍摄、现场调度都应该按照3D的标准来,如果拍的时候是按照2D呈现,剪辑之后再强行转为3D,这样强行为之的结果便是注定会被市场所否定。

国产3D逐渐降温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电影票价的提升,随着片方最低票价定的越来越高,国产片3D与2D之间的单张票价差距也越来越小。但是要解决进口片滥发3D,仍然需要内地影院、观众以及引进公司三方的共同进步。

来源: 搜狐娱乐 编辑: FN008
  • 苏州
  • 江苏
  • 财经
  • 娱乐
  • 旅游
  • 时尚

“神”操作?这辆“克

红极一时的泡面小食堂

农发行开封市分行违规

佟大为关悦庆祝领证12

中国与东盟已互为重要

继范思哲后,蔻驰T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