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网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如今已成为街头巷尾使用频率最高的金句。那么在2018年,苏州人最希望在哪些民生领域,进一步为幸福加分呢?
通过两会互动栏目“两会大家开”的关键词统计后发现:医疗、养老、教育是市民谈及最多的关键词。而在正在召开的两会现场,不少代表委员向记者畅谈未来时,同样get到了这些关键词,并积极为这些领域公共服务的改善和提升出谋划策。
凛冽的三九寒天里,这些火热的激情、十足的干劲,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家庭医生或将是
未来的“健康守门人”
在一个月前举行的“2017中国家庭医生论坛”上,发布了一组数据。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95%以上的城市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
这一数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而国家卫计委也第一时间回应,家庭医生并非私人医生,五亿数字来自于专门系统的统计。不可否认,家庭医生已经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热点。而苏州早在2017年3月就宣布,计划到2017年底基本建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全部推出“家庭签约服务包”开展签约服务。
这几天天气比较冷,家住相城区香城花园一区的张阿姨早上起床后觉得头有点晕,她马上打开手机,点开家庭医生APP直接求助。刚刚上班的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徐医生收到求助后,建议她可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一趟。
十分钟后,张阿姨出现在徐医生的面前。在做了问诊和量血压后,徐医生告诉张阿姨,由于天气比较冷,之前用的降压药已无法将张阿姨的血压降到正常水平,他会另外配一种降压药,来帮助张阿姨把血压降下来。听了徐医生的话,张阿姨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还担心会不会中风呢!”
作为相城区首批参与家庭医生电子化签约服务的试点家庭,在张阿姨所住的小区里一共有50户家庭和她一样享受着方便的家庭医生服务。去年9月至今,他们可以通过手机APP与家庭医生预约看病时间,咨询健康问题,如果有特殊需求的话,家庭医生还能上门服务。
据了解,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的是“双向转诊及远程管理”服务模式,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互联网技术在签约医生团队和居民之间建立了远程健康管理体系,全天候实时监测签约居民身体健康数据。签约医生团队不仅随时关注居民的身体健康,还可以实时取得联系,提供家庭病床服务,为有需要的人群在家里建立规范病床。
而目前此完善的家庭医生服务制度,让人大代表高莉雯感到既欣慰又感慨。
预防医学专业出身的她,曾是沧浪区疾控中心主任。2013年当她通过相城区人才引进至相城区疾控中心时,“家庭医生”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名词。“家庭医生真正开始进入老百姓的视野,几乎跟我调至相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基层卫生和疾控科差不多时间。”那是2016年。从那时开始,做了二十多年疾控工作的高莉雯开始接触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工作,正巧遇上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全面铺开。
在一系列政策利好的推动下,相城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的比较顺利。高莉雯介绍,截至2017年底,相城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了31%,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1.5%,
“家庭医生推进最大的难处其实不是老百姓的固有观念,而是匮乏的全科医生资源。”高莉雯说,因此她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了《关于全市开展定向委培社区全科医生的建议》。
她在《建议》中提到,苏州市现有社区医生3157名,服务1061.6万常住人口,按照苏州市每千人配备2.8名医生的要求,每千人只有配备0.3名医生,配置比例明显不足。而且人员趋于老龄化趋势,层次普遍偏低,业务技能相对薄弱。她认为,要解决目前的窘境,人社部门需要做好统筹规划,可以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基层培养一批年轻的全科医生。
“准入准出制度、监督与考核制度,都是让全科医生体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高莉雯说,通过明确全科医生的权利和义务,形成良性约束,多种措施并举,造就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基层卫生队伍,从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规范分级诊疗,真正做好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对于医疗,代表委员们这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