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该怎么过?这似乎是每年过年前都要讨论一遍的话题,有人在探究其中的时代变迁,也有人感伤年味不再……但事实上,春节的过年方式,终究是要和苏州人的生活方式、消费水平挂钩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永远也少不了的是那份亲情的牵绊。
什么决定了苏州人的过年方式?
究竟什么时候有了农历春节,目前并没有一个定论。一般认为春节从尧舜时期就兴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自从有了过年,为其带来各种仪式感的过年习俗,也就随之产生了。
至于这些习俗的产生,民俗专家一般认为是和当时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状况有关。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自给自足”、“稻作”是苏州人生产生活的主要标签。因此苏州人的过年的准备都是早早就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苏州人会要置办各种年货,做年糕,腌肉腌香肠等等。
当时的过年习俗,其实大多和农业劳作中对应的天象有关,所以至今腊月廿四,苏州一些农村还有“点田财”的风俗,就是点燃田间的干枯柴草,通过烧死害虫和野草籽,促进来年丰收。至于“干净冬至邋遢年”这样的谚语,也和气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苏州一直是个崇文之地,所以到过年期间,贴春联、写年贴,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然过去因为物质条件的贫乏,过年时尽情享用大鱼大肉,几乎是每个家庭一年中最大的念想。而如今,数据统计,苏州人一年下馆子吃掉的钱就超过了200多亿元,所以,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上,苏州人的过年方式一定有所改变,寻找更能带来愉悦感的方式,比如旅游。
这个春节,市民胡女士就准备一家三口到广州过年,她觉得,广州春节期间气候适宜,加上可以获得不一样的过年体验,他们全家都很期待这趟旅行。
而像胡女士这样选择的市民越来越多,苏州一家旅行社过年期间的业务量,同比去年增加了50%。而某旅行社出境部的负责人费新也告诉记者,尽管今年不少过年期间出境游线路的价格比平时翻倍,但出国团却一样红火,几乎早在去年年底前就被抢空了。
而蚂蜂窝的《2018春节出游趋势报告》显示,今年春节中国人最热衷的境内出游地为北京、上海、四川,境外则是泰国、日本、新加坡。
家庭结构变革下
过年方式正飞速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过年方式的变化,很多时候不是两种模式的并行不悖,而是呈现出“后浪推前浪”的状态。
最近,市民李先生正在物色一位靠谱的家庭保洁员,他希望对方过年前,彻底把自己家里打扫一遍,虽然从性价比来看,他支付的报酬并不便宜。
记者从一家家政公司了解到,最近几年年末的家庭保洁,已经成为家政服务业增长最迅猛的领域。一些业务熟练的保洁员,在腊月十五之后,每天的工作基本是排满的。
而在旧时,这种生活方式是有传统的表达途径的。腊月二十五,苏州人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这项习俗相当深入人心,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有规有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了。
近年来,随着家庭结构变革,这种习俗更迭有了加速的趋势。在新世纪之前,苏州人大多还维持着大家族的家庭模式,大团圆是过年的最重要核心价值。
如今,越来越多的50后、60后市民,开始成为爷爷奶奶辈的角色,原本的大家庭模式也让位于“4+2+1”的小家庭模式,在这个基础上,过年的形式确实发生了较大变化。
市民姚先生是位80后,在他小时候,每年除夕,父亲家的兄弟姐妹都会聚到一起,和和美美的吃上一顿团圆饭。后来,姚先生的爷爷奶奶先后过世了,父辈们也都当上了爷爷奶奶,长辈们一商量,以往的这顿大团圆饭就挪到小年夜,除夕晚上则各个小家自行安排。
于是这几年的除夕,姚先生会把自己的父母,丈人丈母娘请到一起,一家七口人吃上一顿团圆饭。如果考虑到苏州人对大年夜这一天的重视程度,实际上,姚先生家过年的重心早已从大家庭转移到小家庭上了。
此外,从前春节时,小辈们一般要给长辈磕头,说些吉祥话以后,才能拿到红包的。而今,亲戚很多居住在不同的城市,因为交通、旅游等因素,春节期间也不一定见得上面,这时候电子红包也成了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