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网讯(记者 何寅平)今天(2月28日)上午,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将从明天起实施。两部《条例》对苏州构建完整的古城保护法规体系起到了统领作用,对更好地保护苏州古城历史格局、传统风貌,加快建设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搬家到古城 路上堵车3小时
上午在园区一家公司,90后小伙王金欢望着窗外一栋栋现代化大楼,忽然怀念起了前两年居住的姑苏区。
王金欢来自泰州,在苏州打拼已有7年多,一直在园区工作。2015年五一小长假,他决定搬到古城区所在的姑苏区体验一把小桥流水的老苏州生活。然而搬家那天正赶上五一假期旅游高峰:“我租的小区正巧在拙政园附近,那次搬家堵车整整堵了3个小时。”王金欢坦言,开始了古城生活没多久,出行再次让他头疼不已。每天他都要步行20多分钟才能达到相门轨交站,乘坐轨交到单位上班:“刚开始走走觉得挺好,既锻炼身体又可以看看古城风景,但时间一长就吃不消了。坐公交上班,容易错过班次,开车吧,附近根本没有停车位,所以有时我只能打车上班。”
年轻原住民流失 古城亟待复兴
除了交通限制外,古城区一些地方的脏乱差以及相对单一的业态,也让王金欢很不适应。“每次走在租住的小区里,迎面而来的几乎都是老年人。很多时候去一些老小区,外来人员群租情况不少,楼道里的脏乱差也远超我的想象。”同样让王金欢郁闷的,是很多朋友都不住在姑苏区。“古城区的业态相对单一,以服务业为主,大型的科研机构、企业不多,很多朋友即便是家在姑苏区的,也都选择到园区、新区工作。”
为此在呆了一年后,王金欢选择了搬家。不过他坦言,古城区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他十分留恋:“生活成本也比较低,生活节奏也很舒缓,如果在交通、业态等方面有所提升,相比其他区我更愿意生活在这里。”
事实上,如今生活在古城区的很多人都有王金欢这样的感受。受区域限制,姑苏区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人才引进等方面相对缓慢,GDP在苏州各区排名靠后,交通拥堵也是老大难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立法明确保护范围 齐抓共管
不过随着《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的实施,上述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共四十九条,涉及重点保护历史城区、齐抓共管管理机制、规定保护内容和要求等诸多内容。《条例》规定,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是历史城区,具体范围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一城(护城河以内的古城)、二线(山塘线、上塘线)、三片(虎丘片、西园留园片、寒山寺片)。同时明确,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象包括历史城区的整体格局与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河道水系、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园林、古建筑、古城墙、传统民居等。为确保各项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条例》对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的各个主体的管理职责作了规范。
《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则全面理顺了古城墙管理机制,在古城墙的保护规划、资金保障等方面与《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进行了全面衔接。
留住原住民 推动古城活态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除强调保护外,《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充分考虑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
《条例》规定,历史城区的产业业态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姑苏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制定产业引导、控制和禁止目录,支持发展科技创意、文化旅游、特色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提升文化传承、旅游休闲和传统产业发展、苏式居住等功能。
同时,为把原住民留在古城,把高素质人才引进古城,规定“合理保留、优化提升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满足辖区居民需求。” 为有效解决历史城区交通拥堵、停车等方面问题,《条例》还从道路路网建设、路权划分、停车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交通管理作出了规定。
图片来自网络
加快《条例》落地转化 提速“古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