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网讯(记者 何寅平)今天(3月2日)是元宵节,最热闹的无疑是精彩纷呈的灯会。不过相比春节、冬至等传统节日,苏州的元宵节气氛一直不浓,和北方元宵节的热闹更有不小差距。民俗专家分析,这和城市发展、工作生活方式的转变,南北地域差异等诸多因素相关。
除了汤圆感受不到太多节日气氛
今天中午在苏州市区一家公司,来到食堂吃中饭的吴先生领到了一份公司准备的汤圆,这才想起今天是元宵节了。“感觉元宵节的味道一直不是很浓,每年家里也就是吃一碗汤圆吧。”吴先生说,今天除了公司里几个来自北方的同事会特意提到元宵节外,其他本地同事几乎都把今天当成了一个普通工作日。
“听北方同事说,他们那边元宵节除了张灯结彩还有庙会,吃喝玩乐非常热闹,苏州这边似乎还是比较平淡的。”吴先生说,自从2015年姑苏区古胥门元宵灯会因为古城墙修葺停办至今,他觉得古城区的元宵味道就更淡了。
图片来自网络
苏灯行业不景气工匠外地接单
元宵节味道淡,曾经风光无限的苏灯如今也成了末行。在苏灯项目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汪筱文位于山塘街的工作室,里面几乎空空荡荡,两具光秃秃的灯彩骨架摆放在角落。汪筱文说,没有订单,灯彩做出来,也派不上用场。
全国有苏灯、福灯、粤灯、京灯四大流派。早在宋代,灯彩在苏州就已成为独立的工艺行业。明清时期,一到春节,吴趋坊、皋桥、南浩街一带挂满灯彩,灯铺达100多家,盛极一时。
不过汪筱文说,如今苏州灯会越办越少,生意越来越差。“现在行业里的一些师傅赶到扬州去做、外地去做,苏州没有了,为了求生存,只能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
苏州曾有很多元宵习俗张灯结彩“走三桥”
事实上,追溯历史,直到明清时期,元宵节还是苏州的重要节日。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其弟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元宵节前夕,从普通家庭到商家店铺都是张灯结彩,过完元宵节才算是春节结束。“特别在阊门附近,作为当时苏州商贸的中心,所有商铺都会挂上灯笼、挂上灯谜,人们猜中了就会获得奖品。从正月十三挂灯,一直到正月十八才落灯。”陈其弟说,除了灯市,苏州每个家庭还会吃汤圆,“走三桥 ”:“元宵节会允许女性离开闺房外出,大家会结伴‘走三桥’,一般会选择名字吉利的桥,比如苏州的吉利桥、寿星桥、万年桥,据说可治病强身,抖去晦气,交好运。”
陈其弟说,和北方相比,苏州元宵节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北方吃元宵,有“滚”元宵一说,将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寓意开年好兆头!苏州则是糯米汤圆“包”团圆。
图片来自网络
节味变淡值得传承重塑
而如今在苏州,很多元宵节的习俗正逐渐消逝,陈其弟认为,这是社会发展变迁的必然结果。“现在初七大家基本都上班了,生活工作节奏都很快。家里的住房结构也变了,不太可能去挂灯笼。”而和北方相比,苏州地处江南,从古代起春耕时间就比北方要早“在农耕文明时代,北方大多都要过了元宵节才会开工,苏州这些南方地区相对开工会早些,这也是元宵节在北方更为隆重热闹的原因之一。”
不过在陈其弟看来,尽管很多民俗都会因为时代变迁而消逝,但毕竟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值得更好地传承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