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看壹周记者夏天 摄影/葛雷
春节期间,苏州的古宅再次登上了央视。
在大年初五播出的《焦点访谈》特别节目《希望的田野》中,用整整十五分钟的篇幅介绍了苏州几处老宅子的前世今生。这些古宅中,有的年久失修,面临坍塌的危机;有的被原先的主人寻了去,重修成民宿;还有的原址重修,变成了景点……
师俭堂:“如果要修复,我愿意搬出去”
年代:清乾隆年间
现状:等待修复中
三山岛,位于太湖中央,古时曾是繁华的太湖驿站,最鼎盛的时期,三山岛上商贾云集,不少人在这里兴建住宅,扎根落户,也给三山岛留下了许多深宅大院。
时光轮转,这些带着明清商人审美取向和美好愿景的宅子,被岁月磨砺的越来越残破。二十多年前,曾有过一次针对岛上古宅的调查,当时一共还有三十多处。而到今天,到底还剩下多少处,就连在岛上生活了七十多年的老潘也说不清楚。
老潘居住的师俭堂大概是其中现状最好的一个,他的祖上是来自浙江湖州的米商潘尔丰。潘尔丰做粮食买卖,开米行兼营糕团熟食点心店,在上海嘉定、真如、松江一带生意兴隆。后来因为开仓赈灾,他还被宝山县衙授予了“宜敦周急”匾额一块。
清乾隆年间,他带着潘家迁入三山岛,之后他做了两件事情:
一、为其父亲潘永锡修了一座大墓,俗称“五进头坟”,还把几代直系亲属的祖墓都迁到三山岛葬在一起,造了一个五穴台的墓,潘家人称“南小坟”;
二、为自己和子孙建造了一栋大宅院,前厅、后楼两进,共计二十六间,占地八分,即师俭堂。师俭堂原取意于汉丞相箫何名言:“子孙贤,师吾俭”。
不过200多年过去了,这座融合了徽派建筑和苏派建筑风格的老宅,也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大门已经尘封太久,只能从边门进,所过之处都胡乱堆放着柴火。残破的木门已掩不住大厅里的空荡荡,只有一块“师俭堂”的匾额依旧高高挂着,见证了这栋宅院的辉煌和没落。
坍塌了好几处的屋顶,用彩钢板临时撑着。前些天下雪,又压垮了几块屋檐,也没人修,留着空落落的洞口和遍地的碎瓦片。再往里走,经过一座门楼,终于得以窥见师俭堂当日的精美。
两边东西厢房的窗户用的是当年大户人家才会用的明瓦。清代以前,没有玻璃,窗户大多用纸糊,而明瓦是河蚌的壳打磨而成的半透明薄片,既透光又牢固。
不过,最精美的要数砖雕门楼本身,这座保存完好的门楼上,左中右各有一幅精美的砖雕,左右两幅代表着“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中间那幅则有着“福禄寿喜”的寓意。
说起这些砖雕的留存,还有一个很耳熟的故事。文革时破四旧,20岁刚出头的老潘,想了一招,用泥巴把砖雕全糊了起来,糊好后写上标语,才把这些精美的砖雕保留了下来。
如今,有5户人家住在师俭堂后面的厢房里,都是潘家的后裔,但都上了年纪。说起老宅子的现状,老潘比谁都着急,只是没有钱什么也做不了。据他所知,房子只在1963年的时候修过一次,后来就再也没有动过。“如果有一天真的要重修宅子,我们都愿意搬出去的。”老潘说自己年纪大了,只想多保住一点祖上留下的东西。
不久前,在苏州市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召开了三山岛师俭堂的修复方案专家讨论会,政府计划拨款四百多万资金,用于师俭堂的保护和修复。
宝俭堂:“我们只是它的临时保管员”
年代:宋朝,后多次重修
现状:作为景点开放中
作为陆巷众多对外开放的景点之一,在游人眼中,宝俭堂或许只是一座精美的苏式园林。而在堂主许青冠、陆惠霞夫妇的眼中,这座宅子是他们毕生的梦想。
宝俭堂位于陆巷蒋湾港嵩峰山麓,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有过多次修缮。一开始是宋代著名词人叶梦得的故宅。叶梦得文学造诣了得,曾历任宋代左丞、户部尚书、大学士,《四库全书总目》称叶梦得:“文章高雅,尤存北宋之遗风”。叶梦得的次子叶程,官中奉大夫,定居于东山,是为东山叶氏的始祖。
到了明清时期,叶氏家族从事盐业,富甲一方。但他们也不忘祖恩,为善乡里,积善积德节俭修身为治家之训,遂命此为“宝俭堂”。明代时,宝俭堂占地6000多平方米,座北朝南有3条轴线。东花园又名梦园,占地不大,然则以小巧精雅著称。园中有景,园外环山,建筑多而不拥,山池小但不局促,体现了苏州古典园林以小见大的造园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