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网讯 苏州人,对糕团是有一种情结的。比如过年要吃糖年糕,二月二要吃撑腰糕,现在则是青团子上市的时候。不过这软软糯糯的糕团,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今天,记者就来到了一家老字号糕团生产厂房,探访一块糕团的诞生过程。
记者看到,小小的迎宾糕不过三公分见方,表皮泛着漂亮的米黄色,面上印着精致的四叶花瓣,掰开一看,肚子里是扎实的豆沙和松子。不过这迎宾糕的原料,可是意外的简单。糯米粉、粳米粉、绵白糖、豆沙、松子、南瓜酱,迎宾糕里最重要的却是它——鸡蛋。面粉过筛,往里头打入蛋黄,再加上一铲子南瓜酱,看似不相容的橙黄色、鲜黄色和白色,经过最原始的手工揉搓,在第二次过筛时,融合成了神奇的淡黄色。糕点师傅们拿出模具,用双手将这淡黄色的原料均匀撒入。
据悉,撒粉的手艺关系着糕点的软糯口感,因此至今无法被机器所取代。而另一边更有韧劲的猪油年糕,则要靠着糕点师傅的双手手掌使出全身力道,紧紧按住120度高温的糕团,反复折叠、摊开、再折叠。每一种糕团的做法,都不尽相同。光是这家老字号糕团店,就掌握着三百多种糕团的制作技艺,不过常年在店里卖的也就是那么二三十种。
记者了解到,这时令“保鲜”期最短的糖年糕,只做短短20天;清明一过,青团子也就下市了。可也许正是这一季一换、时做时新的做派,才使得苏式糕团保住了流传千百年里的新鲜感。(苏州广电总台记者 郝思祺 卞骏扬 实习生 刘菲)
视频点击:http://www.csztv.com/doc/2018/03/09/2444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