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45号河从原来的“臭水沟”,短期内变脸成了“景观河”。
苏州工业园区45号河从原来的“臭水沟”,短期内变脸成了“景观河”。
苏州工业园区45号河从原来的“臭水沟”,短期内变脸成了“景观河”。
名城苏州网讯 眼下,苏州正在大力整治黑臭水体,最近,由苏大老师发明的一项专利,让苏州工业园区45号河从原来的“臭水沟”,短期内变脸成了“景观河”。
苏州工业园区45号河位于园区通园路旁边,和吴中区交界处西边的一段河面是断头浜。经常路过这里的鲍先生告诉记者,以前这条河是又黑又臭,路过的时候要屏住呼吸,“整治之后,特别是河中间的这道墙,好像让河水流动了起来,味道也没有先前那么重了。”
鲍先生所说的这道墙,其实就是河道导流墙,它的作用可不能小看。据园区娄葑街道河长制办公室主任沈金根介绍,这段导流墙,是45号河经过污水截流、清理淤泥后建设的,“在西段河中央设置的这个导流墙,可以把水引到断头浜的最西段,再转过来,形成活水。”
这一技术的原理,就是在断头浜河面中间砌一道导流墙,把河面一分为二,在靠近“断头”的地方留出一个口子,让河水形成回路。而在导流墙的另外一端,将原来不经过断头浜的河水引入。有了源头活水,河道黑臭状况很快改观。
江苏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顾问赵瑞龙告诉记者,这项水利技术,是苏大的一位老师发明的,名称叫做《拓扑导流墙》,在去年10月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这一举解决了断头浜活水的难题。
城市断头浜,是黑臭水体的重灾区。目前,姑苏区还有断头浜近50个。治理的常规方式有两种,一是和主河道沟通,也就是新开河道;二是地下埋管子,给断头浜河水找出路。而这两种办法,虽然能解决问题,但实施起来涉及征地拆迁,工程耗资巨大。
在整治过程中采取“一河一策”精准发力,能够起到神奇效果。园区45号河依托本地高校的智力资源,用《拓扑导流墙》的专利技术,打开了断头浜治理的新思路,不仅施工简单,耗费少,而且效果明显,推广起来也非常方便。这一实践,也为城市环保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911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