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苏州的春光格外灿烂,冷清了一个冬天的舌尖也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吃什么?去哪里吃?
不时不食的苏州人,信奉一个原则,就是无论吃什么,都要找到原产地。恨不得就守着长江太湖,眼睁睁看着刚刚捕上来的鱼儿下锅煮熟,最后吃上一口最新鲜的味道,才是最圆满的。
于是,清明小长假里,去田间地头、水上山间边吃边玩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快事!
明前螺蛳
“清明前后,螺蛳肥似鹅”,这句江南的谚语,讲得的就是这段时间才特有的明前螺蛳。
养了一个冬天的螺蛳,肉质肥美、土腥气小,也不会一口吸进满嘴的小螺蛳。因此,清明前的螺蛳是一年里最鲜最美的时候。
以前,苏州人吃螺蛳,经常是在湖边捞来的。“家门口的小河,伸手往河提上摸一把,就是一手的螺蛳,一会就能捞到一脸盆。”小时候住在葑门的沈老伯,说起以前捞螺蛳的模样,忍不住沉浸在对这一份美味的美好回忆里。
如今,要在市区的河浜里捞螺蛳,早就不可能了。平常的日子,想吃螺蛳,只能在菜场里买。一个个大大的盆子里,螺蛳堆的像小山一样高,价格也不贵,按照大小分成数个等级,最大最肥美的7块钱一斤,个头小点的4块钱一斤。
买个一斤足够炒出满满一盘,最好当场让商贩帮忙剪掉屁股,回家养个半天,让螺蛳把肚子里的脏东西都吐了,就到了可以下锅的时候。苏州人炒螺蛳,喜欢酱爆。口味也会稍清淡些,因为与其说螺蛳是道菜,不如说是一种可以“空口头”吃的小零食,咸了空口吃不下。
美味扎堆地:太湖边
既然市区已经难觅螺蛳的身影,那就走出市区吧!
太湖的螺蛳,因为生长在活水中,泥沙少,螺身发青,所以被叫做清水螺蛳。无论酱爆,还是辣炒,都是顶好的下酒菜。有时还能邂逅,一些身穿皮衣,手推竹竿,拖着浮箱的农民行走在太湖水里“耥”螺蛳。
不过去太湖,吃螺蛳不过是个点缀,主菜一定是踏青。微风拂面,伴着湖光和美食,在湖边走走,放放风筝,这样的日子,真适意!
菜花塘鳢鱼
油菜花开了,不得不想起同期的另一道美食——菜花塘鲤鱼。
说起春季的鱼,首推塘鳢鱼。小时候一直分不清塘鲤鱼到底是一种什么鱼,后来才知道这种个头小小的鱼,扁头阔嘴细鳞,模样还是挺有特色的。
据说塘鲤鱼原为野生鱼种,巨口细鳞,色黑尾圆,头大虎形,喜欢藏于水底,附土而行,又懒动如痴,所以又被人叫作“痴虎”“土附鱼”。虽然体型较小,但却肉质细嫩,极为鲜美,红烧、清炖皆宜。
塘鳢鱼会在油菜花最美的季节产卵,因此此时肉质最肥美、营养价值也最高,所以春天的塘鲤鱼又叫菜花塘鲤鱼。
这种鱼此前并不便宜,菜场里卖卖一斤要过百元。南环桥市场的监控数据显示,塘鲤鱼的最高批发价格依旧保持在180元一斤,平均也要120元一斤。不过随着清明的临近,塘鲤鱼大规模上市的时节就要到了,之后价格就会有所松动。
塘鲤鱼的做法有很多,最奢侈的是“炒豆瓣”。塘鲤鱼面颊两边有两块豆瓣状的面颊肉,可以集而成菜,俗称为“炒豆瓣”。一盘“炒豆瓣”要很多条塘鳢鱼的面颊肉才能做成,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最家常的是塘鲤鱼炖蛋或者炖豆腐,既有鱼的鲜味又保留蛋或豆腐的滑爽。
最时鲜的是塘鲤鱼莼菜汤,塘鳢鱼辅以肉汤,加火腿丝等佐料,和莼菜一起烧成塘鳢鱼莼菜汤,也是一道美味。鱼肉白嫩,莼菜碧绿,汤清味鲜,回味无穷。
当然苏州人也喜欢红烧塘鳢鱼,同样别有风味哦!
美味扎堆地:阳澄湖边
吃鱼选择靠近湖边的地方总没错。随手找一户农家,不消一刻钟,就能端上来一道热气腾腾的塘鲤鱼炖蛋,简直鲜的眉毛都掉下来了。
去阳澄湖,还可以看油菜花。这个时节,连片的油菜花海已经有了端倪。莲花岛的油菜花海自带江南水乡元素。粉墙黛瓦的房舍、养殖虾蟹的塘田、蔓延成海的油菜花再配上烟波浩渺的阳澄湖。随手加个边框,都好像一幅描绘田园生活的水墨画。
春笋
到了春天,有一道菜苏州人是一定要吃的,而且次数不少,那就是腌笃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