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看壹周记者 叶军)
刀鱼(刀鲚)与河豚、鲥鱼并称为长江三鲜。
3月1日长江禁渔期后,只有持刀鱼特许捕捞证的渔船才能在规定区域捕捞作业。随着近年刀鱼数量的急剧下降,特许捕捞证的发放也同样逐年下降,大批渔民被上岸安置,而刀鱼的价格更是一路飙升。而这些有幸能拿到特许捕捞证的渔民,每出一趟船,其实能够捕捉到的刀鱼数量极少,刀鱼在市场上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
周太明因为几年前央视曾对他做过专访,使他在长江流域刀鱼捕捞船的老大中,成为响当当的人物。三月份,周太明就带着六条渔船进入长江张家港流域规定的捕捞点作业,因为人手不够,周太明雇请了一些渔民前来帮忙。
上午十点的出发前,全船的伙计们共饮一碗酒来祝愿有个好收成,此时周太明再次确认一下,船上的卫星定位系统上的潮汐表,他们是根据每天两次的潮汐涨落,来决定出船和归来的时间。周太明说:今天的第一次涨潮差不多十点半,所以收网的时间在下午两点半左右。
船老大周太明在掌舵,在江面行进主要依靠卫星定位
长江刀鱼是每年3月开始洄游长江产卵,刀鱼遇淡水就变得绵软鲜嫩,清明前的刀鱼产量极小,此时的鱼刺相对柔软,而清明后刀鱼的鱼刺则逐渐变硬,正因如此,才造就了长江刀鱼明前和明后,极为悬殊的价格差距。
因此,每次出船就像赌博,收网只捕到一两条很正常,颗粒无收也是常事。就算不计人工成本,出一趟船光是柴油就得五百元。捕捞刀鱼的网是特制的江刀网,不同于其它渔网,一张网要近两万元,如果捕捞的时候遇到网破还得修补,修网的费用自然也是不便宜的。
渔民是靠天吃饭的,每次出船都要听天气预报,风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影响船只的安全,六条船中,周太明自己的船是最后一个出发,长江江面航道里过往大船很多,为避免事故,张家港渔政部门划分了特定的捕捞点,通过船上的GPS定位直接抵达固定的捕捞地点。
等到渔网全部拖上岸,两艘船的渔民分头整理和检查渔网
在江面稍作等待后,周太明发出指令,和他搭档的另一艘船拉近距离,在两船之间抛下一张网后渐渐远离将网张开,这样刀网就算布好了,等待鱼儿上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伙计们都能休息,周太明却一直留意着江面过往船只的行进路线,因为一船人的安全都在他身上。
下午两点半,周太明通过对讲机给江对面的船只发出“收网”的指令,网慢慢起来,一次的捕捞他们叫做一网,今天的这一网中最大的一条刀鱼是二两五以上,中刀7条,总重量2斤3两。收获还算还算不错吧。中刀是份量在1.8两以上,当天的到岸收购价在每斤四千五以上,小刀的价格在每斤八百元左右。
收网归来,渔船靠岸。周太明并没有丰收喜悦的表情,离夜里10点第二次的出船,还有些时间。大家检查并清洗一下渔网,船老大们则给船添加燃料,然后就抓紧时间休息,因为下一次的收网,回到岸边肯定都在凌晨三点以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