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看壹周记者 星华
您的孩子是否已成手机控?受访中小学生中60%以上每天玩手机超1小时!家长们担忧又无奈:手机是孩子的精神鸦片?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手机上又有孩子们的独特社交圈,倘若完全让孩子们与之隔离,那也让孩子和同学交流没有了共同语言,甚至交不到朋友,走不进相应的圈子,那么究竟如何来处理这个两难的问题,是不是应该把所有的问题都抛给学校和家长,能否在源头上进行控制……
大人玩的微信朋友圈太土?
手机上有孩子们独特社交圈
你平时都在手机上玩什么?玩多长时间?
记者在市区的几所中小学中展开了随机调查,非常明显的,小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兴趣浓厚,回答踊跃。但答案却是非常的一致:玩游戏,王者荣耀,吃鸡,或者就看看各种搞笑小视频,当然,看完还必须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才过瘾。而超过六成的小学生表示,每天玩手机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
同样的问题抛开初中学生后,答案不尽相同。由于周一至周五学校和家里管控较严,不能玩手机,周末就成了他们集体放松的时间,差不多每个孩子周末耗费在手机上的时间,都要达到3小时,有的甚至是4小时以上。
另外,在中学生中,玩手机的方向,有了明显的男女之分,男孩子主要玩的是各类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全民突击、刀锋传奇等,而女孩子们则更关注视频APP,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不仅会看,还会自己上传。另外如bilibili等弹幕动漫网站,则“通吃”了所有的学生,还有一种名为“压寨”的基于学生群体的面对面动作聊天软件,如今已经渐渐成为学生们的新型社交软件,甚至有男同学告诉记者:“大人玩的微信朋友圈太土,连QQ我们现在都不玩了!”
而在采访中,中学生们纷纷表示,对于手机上的这些游戏、小视频,一方面,确实很有趣很带感,让他们舍不得放下。而另一方面,这也构成了他们日常和同学们交流的内容,另外游戏的级别和粉丝数量等等,也成了同学之间相互比较的方式之一。倘若完全不懂的话,那在学校里和同学交流就没有共同语言,甚至交不到朋友,走不进相应的圈子。
自我意识增强
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跑偏
在苏州广济医院心理研究员权昕看来,青春期的孩子,是最容易对虚拟世界上瘾的。
权昕介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现在的学生普遍课业负担很重,活得很累很压抑,而又缺乏必要的宣泄途径,只有在这些手机应用中,没有人强迫他去做功课,这个环境对孩子们很有吸引力。
特别是如今的游戏和视频平台上,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表现来吸粉,这样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这可能比通过学业获得尊重来得容易,而且还很酷很有趣。
同时,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对在同龄群体中寻求归属感有强烈需求的时期,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强烈碰撞摩擦时期。这一时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发现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在家庭和学校中不能得到满足,便开始寻找同龄伙伴,在同龄群体中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参与大多数的活动,摆脱家长或老师等权威的约束,提高了自我的独立意识。
但是,在这样的新社交模式下,而一些“鱼龙混杂”的内容更容易披上美丽的外衣,带偏这些自以为很懂行的“小年轻”。
记者了解到,这些小视频网站上,如何捉弄同学、整蛊搞怪,跳恶俗的舞蹈……这些内容频频出现,甚至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00后炫耀自己未婚生子当少女妈妈”的视频,对青少年来说,冲击非常大,如果没有很好的自制能力,加上家长的准确引导,孩子很容易受这些内容的影响,从而走上歧路。
关注和陪伴的缺失
沉迷手机更容易降低注意力
苏州广济医院心理研究员权昕介绍,如今流行的短视频,其实和网络游戏一样,都极易上瘾,而对于虚拟世界的成瘾最大的危害在于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在心理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情绪低落。
也许有些家长会认为,不就是看看小视频么,我们大人也看,只不多是一种放松方式而已。但权昕表示,对于青少年来说,看各类小视频,孩子的大脑长期被一种“高刺激”的内容包围,习惯了轻而易举能获得大量愉悦感,他们就会慢慢对这种愉悦感脱敏。久而久之,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他们还会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相对而言,愉悦感更少、付出更高的行为,比如学习,阅读,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长此以往,孩子在学习上的注意力就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也会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