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网讯 (见习记者 杨学敏)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昆曲可能是曲高和寡的代名词,听不懂,节奏慢,过于文雅的唱词,和这个崇拜时尚娱乐的年代格格不入。
但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传承创新一直未曾停歇。
4月12日,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落户北大。作为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演出节目,2017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校园传承版《牡丹亭》10日晚间在北京大学进行首演。北大首演之后,4月21日,校园传承版《牡丹亭》计划从汤显祖的故乡——江西抚州开始世界巡演。
据了解,在2017年7月,“北大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就开始策划推出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剧组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6所北京高校的学生组成,由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演员对剧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训练。
昆曲氛围浓厚成吸引学生主要原因 北大模式难以复制
年轻人不仅爱看昆曲,还成了昆曲的演出者,这在以往是无法想象的。校园传承版《牡丹亭》中柳梦梅的扮演者、北大研一学生席中海介绍,自己大二才初次接触昆曲,从一个戏剧“小白”成为扮演者,除了昆曲本身就是很美的一件事情,他认为这得益于北大浓厚的昆曲氛围。
席中海饰演柳梦梅剧照(北大提供)
“早在2010年,北大就设置了专门的昆曲课《经典昆曲欣赏》,并邀请昆曲界的国宝级大家来到现场,场场爆满。此外还有专门的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昆曲传承计划。像我加入的学校昆曲社团京昆社有27年历史,在全国都是很老的社团了。”
席中海介绍,校园传承版《牡丹亭》上演之时,很多朋友都来向自己求票,演出当天2000多个座位也早早坐满,整个售票期间,可谓一票难求。
现场观看了《牡丹亭》北大在读博士林少芳说,“昆曲是国家传统文化嘛,而且演员是年轻学生,这让我很感兴趣。现场服装、舞美、灯光都很漂亮,加上昆曲独特的唱腔,感觉很有时尚感。”
北大的昆曲热,引起了很多其他高校的羡慕,却只能是望梅止渴。席中海介绍,“平时也接触到一些河南、山东等地高校的老师和同学,他们也很想学习、推广昆曲,却苦于没有资源,比如专业老师、演出场地,因此往往难以成行。”
将昆曲当做艺术教育的一部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美学观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昆曲)传承基地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主任陈均介绍,2016年教育部制定了建立50个传统文化基地的规划,考虑到北大自身深厚的昆曲底蕴和较强的影响力,北大在2017年下半年开始申请建立昆曲基地,经过教育部的审核才得以落户北大。
陈均介绍,早在蔡元培时代就邀请诗词曲大师吴梅来学校讲授昆曲,以施行美育之实验,北京大学可算是中国最早接触昆曲,并施以昆曲教育的大学之一,并一直持续至今。
而且,北大自2010年就开设了《经典昆曲欣赏》公选课,开课之后场场爆满,2012年更是将其升格为通选课。陈均介绍,这也是学校出于让更多的学生能接触了解到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将昆曲当做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的考虑。
陈均的另一个身份是北大艺术学院副教授,图为陈均给学生讲授昆曲
从发不出工资到火遍全球 青春版《牡丹亭》让昆曲再现“青春”
作为昆曲的发源地,苏州的昆曲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奄奄一息到重新振兴的过程。
“2002年我接手苏州昆剧院,当时应该是苏昆最低谷。”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介绍,“社会不认同,演员没心气,演出收入少,甚至发不出工资,人才储备也陷入匮乏。”
现在的苏昆不仅火遍国内,还把昆曲“烧”到了国外,仅去年就去了德国、奥地利和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巡演。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于青春版《牡丹亭》的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