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资讯网

有一种出息叫做 ——当个”新农民“去!

来源:名城苏州网                  发布时间:2018-04-23

有一种出息叫做 ——当个”新农民“去!

  文/看壹周 记者夏天 实习生牛炳秉 摄影/葛雷

  农民,多年前曾是穷困落后的代名词,而在建设美丽乡村的今天,却成了很多人眼中一份有出息有前途的职业。

  4月上旬,苏州市统计局公布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公报显示,越来越多的有学历、有技术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农村事业中。而目前苏州已累计培育了12307人新型职业农民。

  新农民,不仅学历“新”,想法、做法都很“新”!

  懂经营有情怀,就是今日农场主

  奥迪车,使用最新款的苹果手机,黑色卫衣,蓝色牛仔裤,交换联系方式时首先问微信号……这番模样的徐斌,竟然是个如假包换的农民,着实让人意外。

  当然,这个农民的过往不简单。2003年从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他一度做外贸服装生意风生水起。在亲友支持下,他创建了3000平方米的外贸服饰批发市场——苏州胥口服装市场,通过线上网络信息推广结合线下实体批发,创下了半年营业额破千万的奇迹。

  然而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多年来一直有个梦想:建立一个自己的农场,让家人和朋友们重新找回最自然舒适的田园生活,呼吸最纯净清新的空气,品尝最安全健康的菜肴,让城里人也羡慕农村人,同时能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不错的收益和安逸的生活。

  2013年,家庭农场开始起步。徐斌看到了梦想实现的曙光。说干就干,他全身心投入到家庭农场创办中。凭借从事外贸服饰批发挖到的“第一桶金”,他在东山镇流转承包了100亩土地,规划、设计、建造家庭农场。地处东山东太湖边的“东山东湖农场”,于2013年5月14日,在东山工商分局的支持下领取了营业执照。

  这是一块废地,荒废多年,坑洼不平。他动员曾在畜牧局工作三十多年的父亲,和务农数十年的母亲,一起加入了轰轰烈烈的“开荒”中。他们平整土地,从农科院引进品种优良的果树,果树下面种蔬菜和茶树,养上成群的鸡鸭。农场的东面,他们挖了好几个鱼塘,有专供垂钓的,也有养殖蟹苗的。鱼塘边,建上好几间木结构的房子,可吃饭,可休憩,也可以过夜。短短几年时间,荒地竟然出落成了一个漂亮的农场。

  重归农民的日子,格外惬意。前段时间茶树刚冒新芽,徐爸爸掐了最嫩的,手炒了几两碧螺春,只供农场里自个儿喝喝。没有大棚,农场里的蔬菜全是最时令的,山坡上种着,鱼塘边也种着,间或夹杂着苹果树、黄桃树,仿佛每个角落里都透着新鲜。

  前几年,徐斌搞过土地认领、果蔬认领和家庭菜箱,积累了一大批固定客户。这两年,果树慢慢长大,客户越滚越多,光靠自己农场里小打小闹,有点供不应求了。徐斌把目光投向了农场周围农户身上,这些农户往往有技术、有产量,缺乏合适的销售渠道。

  2016年,徐斌把他们整合成了苏州市吴中区东湖农场专业合作社,旗下一共有8个会员单位。合作社把会员单位的产品整体包装销售,并创立了两个子品牌——丑鲜生和御洞庭,前者专营生鲜类的家庭厨房产品,后者则销售东山特色农产品。一年多下来,合作社搞得风生水起,时常有非会员单位要求加入进来。

  也是这一年,徐斌完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身份识别,他成了苏州最早被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之一,东湖农场也被苏州农职院挂牌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从那天起,他成了许多新型职业农民的引路人。两年多来,东湖农场一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超过2000名新型职业农民的到访。每次遇到这些对农业农村抱有极大热情的年轻人,徐斌就由衷地感到欣慰:“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和目标,给他们培训起来也特别带劲。”

  了解生活的吃货,才种得好地

  平时一身西装,可一站到大棚里,就情不自禁的撩起袖子开始干活,干着干着就忘了时间……

  这是姚科伟的日常,在昆山天福生态果园里,他既是负责人,也是痴迷于农活的普通农民。和瓜果为友、与土壤为邻,10年醉心于瓜果田间,他硬生生从一个“白面书生”熬成了皮肤黝黑的大叔。

  出生于1980年的姚科伟是土生土长的昆山花桥天福村人,他上学的年代,当农民是最没出息的职业。姚科伟读的是苏州工艺美院的古典家具专业。毕业后,为了生活,姚科伟做过很多尝试——在路边摆过烧烤摊、当过泥水匠、在外企当过普通职员。

  2008年,农村土地流转承包。当时工作已经稳定下来的姚科伟做了一个震惊全家人的决定——辞职,回家种地去。

热文推荐

首页 | 苏州资讯 | 江苏聚焦 | 财经 | 房产 | 娱乐 | 旅游 | 时尚 | 生活 | 科技 | 健康 | 汽车 | 教育 | 游戏 | 新闻

Copyright © 2002-2017 www.szweitang.cn 中国新闻社苏州分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友情链接: 百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