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网讯 (见习记者 杨学敏)又一个五一劳动节来临,今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风云激荡,四十年苏州变化翻天覆地。背后是一代代苏州人的无私奉献和艰苦付出。为此记者采访了四位苏州的全国劳模,他们曾在不同的年代,先后荣获过“全国劳动模范”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在他们身上,时代的印记闪闪发光,无私忘我的精神一脉相传。
2000年的全国劳模时匡就是其中之一。时匡1993年担任苏州工业园区总规划师,当时的中国,正开启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时匡主持规划设计的工业园区,也以高速迅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速度的一个典型表现。
年轻时的时匡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借鉴新加坡经验的重要讲话,该年底,中国、新加坡双方决定在苏州建立苏州工业园区。
此时还在日本访学的时匡,还没意识到自己的命运马上就要发生转折。
时匡,1946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兴趣就点在了画画、建筑上的时匡,1970年顺利从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来到在苏州建筑设计院工作,直至担任副院长、总建筑师。1990年名声在外的时匡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日本。
1993年,时匡结束访学,刚一归来就被邀请成为了苏州工业园区的总规划师。因为这个职务是个“搞业务”的职务,时匡最终欣然上任。
3300万元做前期规划 两年“没动静”压力山大
“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这是时匡进行园区建设的思路。时匡和同事还被专门派到新加坡培训了8个月,回来后,一寸一寸土地的测量、规划,时匡花了一年时间掏出了两个规划:一个是园区开发建设的规划图,还有一个是规划管理“软件”,也就是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规范、规则,这项前期工作耗资3300万元。
当时很多人不解为何要拿出这么一笔巨资进行前期规划,而且园区启动一两年,却没有任何动静。这引起了外界一些质疑,认为园区开发进展太慢。
“但各层领导承受住了这么大压力,大伙坚持高标准进行建设。”依赖前期细致的调研,园区建设开动后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他们在国内率先实行了高标准的“九通一平”,“九通”即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燃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全通,“一平”就是土地填高平整。这一标准即使放在发达国家也不逊色。
园区建设前的手绘规划图
园区实景与规划高度一致(图片来自网络)
园区还破天荒首次引入“景观设计”概念,单单打造16公里金鸡湖岸线,就投入了十几个亿。
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除了居住区与工业区分开,绿化率高达40%,污水100%截流。他们还规定,在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设置缓冲带,轻污染工业项目、一般工业项目、特殊工业项目和污水处理厂等易造成重污染的项目分别必须设置50米、100米、500米和1000米的缓冲带。为此,园区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强度达到了国内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均数的2.5倍。在已开发的13.5平方公里土地中,共投入100多亿元。
园区建设消息一传出来,土方价格应声而涨
在园区建设之前,其实苏州一直是往西边发展。因为东边这块地,是一片坑坑洼洼的农田,地基不好,平均海拔还比周围要低下去一米左右,开发成本很高。
为了打造全新园区,时匡选择进行“空场规划”,即把这里的人和物全部撤掉,变成一张白纸重新书写。这就致使时匡和大伙一方面要做园区未来的规划,一方面还要做好周边五个乡镇的规划,把相关人员安置好。
园区变迁
清场后,地基又成了大问题。“为了建设工厂、住宅等,你要先把地基填起来,这就涉及到是整体填高,还是围堤抵挡水害。”
为了长远打算,最后大伙还是决定整体填高。70平方公里的一个新城整体填高一米多,这么多的土方量,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