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网讯 (见习记者 杨学敏)又一个五一劳动节来临,今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风云激荡,四十年苏州变化翻天覆地。背后是一代代苏州人的无私奉献和艰苦付出。为此记者采访了四位苏州的全国劳模,他们曾在不同的年代,先后荣获过“全国劳动模范”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在他们身上,时代的印记闪闪发光,无私忘我的精神一脉相传。
2015年的全国劳模沈赤枫就是其中之一。当时间来到21世纪,中国制造正加速向中国智造转型。自主知识产权成为举国关注焦点,大国工匠成为全民偶像。“华龙一号”,这个中国具有完整自助知识产权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百万千万级压水堆核电技术,无疑是最亮眼的成果之一。其中不少关键零部件就是由沈赤枫团队研发提供。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就该学数控机床”
沈赤枫,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阀门事业部数控组组长、高级技师。自1989年技校毕业至今,始终坚持在一线岗位的沈赤枫,先后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突出贡献技师”、首届“江苏工匠”、“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更是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谁也不曾想到,这样一个高精尖人才,却曾经是一个落榜生,填了几个志愿都没被录取。
“1986年,我当时初中升高中,没考上。”说到这里,沈赤枫有些不好意思。“所以学了一个技校。”
沈赤枫透露,技校还是调剂过去的。在当时,没被高中录取后,可以填几个志愿。结果这几个志愿学校都没有要沈赤枫,最后服从调剂的沈赤枫,被分到了国营五二六厂技校。
“就这样调剂过去了,都不知道这个技校是干什么,也不了解这个工作性质。”
一晃29年过去了,当沈赤枫把落榜和另一件事结合在一起,不禁觉得十分巧合,仿佛天注定她要投入核电事业,成为一名高级技师。
工作数年后,沈赤枫已经对普通机床十分熟悉。“当时,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篇报纸讲到了数控加工。”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大部分国企还没有引进这门技术。
“核电阀门是高科技产品,零件的精度要求到0.02毫米,所以普通机床早晚要换成数控机床,不升级就要被淘汰。”
敏锐意识到这点的沈赤枫,对数控加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去“蹭课”,了解基础后就自费报了培训班继续深造。
当时沈赤枫的儿子才五岁,平常还需要妈妈的陪伴。
但巧合的是,这个学校就在沈赤枫家的斜对面,正好有数控专业这门课程,而那位老师沈赤枫也认识。冥冥之中,仿佛这个老师和学校早早便被安排到这里等待沈赤枫。
从2000年沈赤枫开始学习数控技术,到2006年公司引进了数控技术设备,沈赤枫足足打了6年的提前量。当拿出数控加工方面的技师证书,沈赤枫着实让当时的领导吓了一跳,沈赤枫也成为了当时苏州唯一一位女性数控加工高级技师。
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 “华龙一号”背后的研发者
能力越大,担子越重。因为技术过硬,越来越多的精密加工和新产品开发任务交给了沈赤枫团队。
2008年,公司承接了秦山核电站二期扩建所需的一项产品,沈赤枫为此专门自创了一套测量工具,专门应对特殊产品加工中的测量难关。
后来,公司又把一种新型阀门样机项目交给她,这是国家级攻关项目,要做的新型阀门样机有4种规格,是核电机组中的关键设备。过去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只能高价进口。
沈赤枫只好从零做起。图纸攻关、工艺攻关、刀具攻关、尺寸攻关……每走一步都是一个突破。
“这个新型阀门,一个零件的毛坯就要100多万元,做不好就报废了。”沈赤枫整天泡在机床边上调试,她身上蕴藏着一股韧性和爆发力——“别人做不来的,我偏要把它做下来。”一般零件合格率是97%,而沈赤枫团队的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冰冷的机床、三点一线的生活节奏、枯燥的数字并没有吓到沈赤枫。会议其以前,沈赤枫有些唏嘘,当初和她一起在技校学习的女同学都已经离开,只剩她一个人坚守在这里。自己目前所在的班组也只有她一位女性,“还是最年长的”,沈赤枫调侃自己。
沈赤枫和她的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