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苏州网讯 今年3月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就在3月底,传来了中国钢铁企业胜诉美国“337调查”案的消息。那么,这起调查案背后究竟隐藏着中美之间怎样的博弈?中国钢铁企业赢在哪里?这次胜诉,又给中国制造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启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全程参与“337调查”案的江苏沙钢集团去寻找答案。
4月20号,在中国宣布“337调查”案胜诉一个月后,沙钢内部开了一个总结会。
337,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数字,如今在沙钢已是人尽皆知。然而两年前,当大洋彼岸传来要对沙钢进行“337调查”的时候,所有人都是一头雾水。
沙钢工作人员紧急联系律师才知道,所谓的“337调查”,是依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条而得名。该条款禁止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
此次“337调查”由美国钢铁公司发起,对中国钢铁企业提出三项指控:密谋控制价格、盗用商业秘密、伪造商品原产地,共涉及40家中国钢铁生产和贸易企业,其中沙钢是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一旦美方裁定企业有违规行为,对整个中国钢铁行业的出口都将带来严重后果。
突如其来的“337调查”,成为悬在中国钢铁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那么,美国为何要对中国钢铁发难呢?
这里是沙钢集团2014年投产的高端冷轧热镀锌车间,200多米长的车间里,只有十几个工人,整个镀锌过程都实现了全自动化。
江苏沙钢冷轧厂热镀锌车间主任郭力介绍,他们生产的热镀锌板是相对高端的钢铁产品。由于技术先进、质量有保障,外加价格便宜,一度被美国客户看中。2015年,包括热镀锌板在内,沙钢出口美国的钢铁产品总量超过2万吨。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从“双反调查”,到更加严厉的“337调查”,业内人士认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背后显示出的是美国对中国制造日益强大的恐惧。
数据显示,在美国发起的全部“337调查”案中,针对中国企业的调查占比,2015年是22.9%,2016年是33.3%,2017年上升到37.3%,绝大多数是在高科技制造领域。专家表示,“337调查”表面上是保护公平竞争,但实质是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压制。在这次“337调查”被起诉的40家中国钢铁企业中,最终只有6家应诉,这是为什么呢?沙钢又是如何最终胜诉的呢?
除了高额的应诉费用,“337调查”案调查方式也和中国传统的谁举报、谁举证不同,而是要企业自证清白。
如果要应诉“337调查”,沙钢就必须向美国公布所有的贸易数据,以证明清白,这就意味着商业秘密有被偷窃的风险。事实上,就在美国提出“337调查”之后,40家中国钢铁生产和贸易企业中大多数选择了放弃应诉。面对巨大压力,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沙钢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沙钢工作人员给记者出示了一份美国方面传来的沙钢质保书。两年前,就是凭借这份质保书,美国钢铁公司指控沙钢伪造商品原产地证明,通过其它国家转卖钢铁产品到美国,以规避高额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然而,当沙钢收到这份质保书的时候,工作人员却掩饰不住喜悦,因为简单一查马上发现了问题。
原来,沙钢从2006年开始,就建立了一套非常成熟的产品追溯体系。在沙钢钢板总厂宽厚板车间,记者看到,钢板在生产出来之后,都会在表面上喷上一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