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社会、服务公众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新时代立足自身定位,创新展示形式,丰富展示内容,为社会公众提供量足质优的公共文化产品、吸引更多群众关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是摆在各级文化部门及博物馆管理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是要走出一条博物馆运行管理的新路子,探索具有示范意义的苏州经验。
二是要深入挖掘苏州历史文化资源,以门类齐全的各馆组合,打造一个全市性的博物馆体系,通过文化展示增强苏州市民的文化自信和苏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要进一步整合博物馆藏品资源,深入挖掘各博物馆特色,让深藏在博物馆的苏州传统文化资源真正的活起来。
四是发挥文化创意,开发周边产品,注重博物馆经济的外溢效应。
五是要让博物馆成为苏州城市的文化客厅,推动国际文化输出。
博物馆以其文化渗透力,寻觅着中华文明的悠悠源头、绵绵根脉;以其艺术感染力,守望着精神家园的世代传承、人文自豪。在“文化惠民”这一系统复杂工程中,博物馆应成为“大众舞台”,在改善群众精神面貌、社会公共气质方面发挥其深厚的文化滋润和反哺功效,不断丰富广大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闻多一点
目前,苏州共有74家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去年共接待观众约630万人次,达到历史新高。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力争在“十三五”末实现每13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的要求,并按照“政府引导、行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原则,稳步推进博物馆城建设。
(苏州市委党校教授余大庆对此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