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在落后产能上做“减法” 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时间:2020-07-24 17:11:02

昆山周市镇推行“存量变革”,打造北中环产业科创带,探索“工业上楼”——

原材料加热,机器人抓取,放入模具压制,迅速冷却……只需5秒,一块汽车A柱零部件就完成了。继成功研发出国内首条热冲压生产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之后,位于昆山市周市镇的苏州普热斯勒先进成型技术有限公司又在全球率先研发出全自动激光落料技术,一年可节省3%至10%的原材料。

在周市,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呈现集群化发展之势,像普热斯勒这样占据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顶端的并非个例。面对资源要素趋紧、生态环境制约,周市镇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在落后产能上做“减法”、在高端产业上做“加法”、在亩均效益上做“乘法”,全力打好创新引领发展的“主动仗”、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坚战”、促进质量变革的“组合拳”,彻底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2019年,周市镇实现年度考核昆山市乡镇“三连冠”,综合实力跃升至全国千强镇第26位,蝉联苏州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地区。

在落后产能上做“减法”,“存量变革”激活“沉睡”土地

近日,周市镇嘉美科技孵化园入选苏州市2020年度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拟推荐名单。多年前,这里是让当地安全、环保部门头疼的低端工业园,不仅有纸箱加工作坊、废品收购站,还有人在这里养鸡养鸭。

在周市镇财政和经济发展局指导支持下,腾退落后产能,委托资深运营团队管理,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并成立昆山美嘉科技孵化管理有限公司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一个新兴产业孵育基地在这里崛起。目前,已累计孵化创业企业及团队45家,其中通过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88个,成为周市镇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城市建设已步入存量发展阶段,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既是破解土地资源瓶颈的有效抓手,也是承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周市是北部工业重镇,小微企业多、安全隐患也多,“传统优势”成了“发展痛点”,一场向“旧动能”开刀的“存量变革”势在必行。

周市镇持续推进“331”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蓝盾护航”百日行动,结合群租厂区整治,在全镇范围内开展老旧工业小区改造及高企政策宣传,激活“沉睡”用地、盘活存量土地,鼓励企业主择优选择承租户,提升工业小区整体面貌和入驻企业质量,扩大高企培育覆盖面,打造经济发展新载体。同时,按照高企认定标准,制定《周市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调查表》,发动安环网格员全面排查全镇“蓝筹股”型创新企业,根据不同工业区的特点和需求,为其牵线搭桥,推动集群化发展,形成川崎机器人产业园、昆士莱照明众创空间、昆北空天装备科技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科技孵化器,开辟出转型升级新空间。

在高端产业上做“加法”,争“强”引“智”打造北中环产业科创带

提到大飞机,周市人很自豪。

位于金茂路的昆山晶微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实验装备相继到位,研发人员不断进驻,首台高性能铝合金液态3D 打印智能装备正在进行联合组装调试,将破解我国大飞机制造关键材料的“卡脖子”难题,推动实现重要航空铝材生产技术的自主可控。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脊梁,而高端产业则让城市站得更直、走得更远。周市镇坚持“自转”围绕“公转”,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依托人才科创企业专项服务月、“千企百校万里行”等活动,收集、梳理、分析技术需求,找到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难点,借助“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平台,向全球发布需求清单,征集解决方案。仅去年,周市镇分领域精准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30场,实现新增合作项目120项,最终攻关“卡脖子”技术难关10个。

既要引得进,更要育得出。在争“强”引“智”的基础上,周市镇深入开展科技企业“小升高”工程,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理出到期高企、入库培育企业、首次申报企业3张清单,出台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小微企业通过招募人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为规上企业。

在相关部门的高效服务下,现有优质企业不断向“智造”转型:油机机械工业(昆山)有限公司研发出了机床自动化流水线,企业盈利翻了一番;昆山宏致电子有限公司开展大功率高速新能源汽车连接器、微型快速散热高精密汽车连接器等多个项目的研发,成功实现新产品产业化;昆山凯迪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高性能气油混合独立点火线圈,配套投入全自动点火线圈生产流水线,新增销售收入3亿元。

依托良好的科创产业发展基础,周市镇串珠成链,推出“1+3+N”产业科创布局,投资7.3亿元,打造1个汉浦塘科创核心区,建设北中环众创集群、339科创产业园、北昆山先进制造业加速集群3个科创载体,引进多家高校智力资源,打造上海交大新材料与智能装备产业园、智能机器人产业园以及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和产业孵化园等N个专业度高、科技性强的产业发展基地,着力构建创新氛围浓厚、产业特色鲜明的“北中环产业科创带”,一片孕育着无限张力的科创沃土正在厚积薄发。

在亩均效益上做“乘法”,“工业上楼”向天空要“空间”

高楼大厦里不仅有时尚餐饮、创意书吧、高端写字间,还有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这一前沿的“工业上楼”构想在周市写下新篇。

在苏南地区,土地越来越稀缺。资源瓶颈如何破解?昆山找到一个“密码”:向存量要增量,从增量提质量,提升土地“含金量”。“密码”很简单,两个字母Ma;内涵很丰富,用“含智量”提纯“含金量”。

去年,周市蒲公英智能制造加速产业园、铱工场周市科创产业园等两宗Ma用地项目获批建设,打开了资源空间的“新算法”。以蒲公英园区为例,该园区总建筑面积为原来的3.6倍,其中用于工业生产的面积从1.7万平方米增加到3.65万平方米,除地下车位外,地上新建1.3万平方米的办公、商业、人才公寓等配套用房。与传统工业用地1.0的容积率相比,蒲公英智能制造加速产业园项目通过突破层高限制,容积率可达3.0,并对标国内一流城市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开启“创业载体+创业服务+创业投资”三位一体的独特模式。

此外,园区提供完善的商业配套服务,如智慧共享餐厅、24小时品牌便利店等,配专属人才公寓约1万平方米。目前首批意向入园项目已有16个,主要集中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等高端人才科创领域。一期将于7月底正式开园,亩均销售预计可达1600万元,二期将同步开建。而铱工场周市科创产业园也处于开工建设的紧张准备阶段。

在审批方面无可借鉴的经验,周市镇行政审批局积极探索审批方案,针对项目的特殊性,精心制定“蒲公英、铱工场工改Ma审批流程图”和审批时序清单,挂图作战,形成“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方案,让企业少跑退、服务多跑路,主动靠前服务。

周市镇财政和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韩俊告诉记者,通过部门联动、模拟审批,全过程指导以及容缺受理、开辟绿色通道等,加速推进了两宗Ma用地项目的启动进程。与镇建设局、资规分局等部门联动,空间准入、土地评估、立项、环评、方案设计同步办理,全面压缩了各环节的报建时间;提前为企业梳理项目审批的全部流程,建立专项工作群,与项目报建人、设计方等全程实时互动联系,第一时间沟通协商、解决问题;由于工改Ma涉及到用地性质的改变,若按照常规的审批流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批约需2个月,周市镇政府紧急召开会议同意容缺办理,加上审批局前期预审指导,规划设计方案仅用了2个工作日完成审批……

审视周市,这里始终展现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拼搏姿态,激荡着“争第一、创唯一”的自信表达。周市镇党委书记陈建中表示,周市镇必须抢抓昆山打造全域协同、集群发展的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机遇,整体推进“1+3+N”北中环产业科创带建设,加快一批项目落地、人才落户和成果转化。要立足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两大板块,瞄准旗舰型、龙头型大项目、新项目持续发力,全面提升特色产业能级。要加速产业资源聚合,以完整的产业链为核心、完善的产业配套为支持、完备的生活配套为保障,将周市建设成一座产业集聚、才智涌流的科创新城。(记者 朱新国 占长孙)

来源: 苏州日报 编辑: FN008
  • 苏州
  • 江苏
  • 财经
  • 娱乐
  • 旅游
  • 时尚

小区推出天台农庄、共

58同城启动超职季活动

31省份居民上半年“花

《小欢喜》姊妹篇《小

连降三场大雪,西藏纳

华为Eyewear智能眼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