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惠娟在对着网上的商品信息写年货清单。 通讯员 秦倩摄
“谷饲原切牛排268元、通心粉80元、初榨橄榄油109元,这些都是我今年在直播间买的,特别划算。”昨天上午,在姑苏区虎丘街道清塘新村的活动室,老苏州冯惠娟主持了一场线上“年货推荐会”,她和社区的老年居民分享了自己搜罗各大线上直播间而列出的“洋年货”清单。在冯惠娟的带领下,老人们也学会了线上下单的方法。
自从这几年网购兴起后,冯惠娟就逐渐开始在网上买年货,成了社区里的网购达人。“今年,年货单里三分之二的东西都是在直播间买的,孙女说,自从我学会了网上淘货,变得勇于尝新、喜爱猎奇了。”冯惠娟说,现在买年货已不再追求“便宜量大”,从最初的囤货已经变成了现在的“买新鲜”。而在直播间不仅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年货,而且还能买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东西,这很好地满足了现在需要。这两年的年货单,品种不仅增多,还趋向于潮流时尚,“今年给自己买了有助心脏健康的辅酶,给孙女买了一大箱无糖汽水。”
与很多人一样,冯惠娟家买年货前都会列一张年货单,然后拿着清单到市场上一一选购。说起年货单在这些年的变化,冯惠娟感触颇深,“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都会一笔笔记录下采购年货的明细,从开始要写写几大张,都是些怕没买到、买不到的物品。”在冯惠娟家里,记者看到了冯惠娟多年积累的年货单,同时也伴随着一沓沓花花绿绿的粮票、肉票、油票。“以前物资相对匮乏,三口之家春节计划供应的是一斤半的肉。那就要花点心思,挑肥点的五花肉,煮上一砂锅,肉香四溢,过年的气氛就出来了。” 冯惠娟说,即便当时是凭票供应,但有些年货还要赶早排队,才能挑到好的。比如要买条花鲢,一定得起个早,去晚了只能买条小的,或者就卖光了。那个时候,每月收入也就六七十元,要拿出二十多元置办年货,还要尽力把“年货单”上需要的东西凑齐。“过年能穿上新衣、吃到几块红烧肉、抿上几口黄酒、尝几粒糖果、放几响鞭炮,这已是一份非常难得的年货了。”
从凭票买粮油,再到直播间“任性购”。这么多年来,冯惠娟的年货清单基本都是以吃为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货等同于‘好吃的’,过年的意义在于吃平时舍不得吃的大鱼大肉,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年货的期待升级为‘吃好的’。”如今,冯惠娟对吃更注重经济、健康、绿色。“尽管年货清单上的内容一直在变,但无论置办年货的元素如何变迁,那份期待过年的心情、期盼团圆的思念永远不会改变。”冯惠娟说她会继续把年货清单写下去,将那份年味保留下去。(记者 刘达 通讯员 秦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