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466故事苏州】
本报记者 叶永春
【资料图】
过完端午节,陈弋手机上的运动数据又被刷新——自从用手机开始记录的4年来,他一共步行了18762公里,相当于走完了万里长城的88%,“战胜了99.99%的人”。临近退休的他,实际已“退休”近20年了,“退休”期间,他用行走的方式“读”苏州,越走越有劲,越“读”越有味。如今在苏州动不动就日行20000步的他,到底看了些啥?
日行20000步,说走他就走
再过几天,就是陈弋59周岁的生日,可临近退休,他却比很多上班族还忙。
6月25日,端午节后上班首日,早晨7点25分,他已在南门站坐上地铁5号线,然后转3号线,再转11号线前往昆山正仪,只为体验与自驾相比,坐地铁走这条线路要花多少时间。当然,途中他还留意到,车上讲上海话的旅客多了,途经的古镇正加紧改造。
体验完“地铁时间”,接下来去哪?“虎丘湿地公园?”陈弋的下一个方向是随性的,而“说走就走”是一定的。
在路上是陈弋的日常,因为路上有故事。每天早上6点半,他就出门走路了,先上人民桥,再到南环路、冬青路,然后到觅渡桥,再折返竹辉路的家中。走路时,他全程背着相机包,就怕错过好故事。
乡村采风。
在路上,不缺生动的故事。走路途经南园南路,陈弋看到一位大妈被骑车人不小心碰倒,双方一番协商,骑车人愿赔偿大妈300元,可打开微信要扫码支付时,大妈苦笑了,她不会用微信,骑车人只得另找现金,当场给钱;大雨中,陈弋路过竹辉路一处变电站,变电站管理员见路面积水太深,找来撬棒撬开路边窨井盖,让雨水快些排走,陈弋把过程拍下来发到网上,引来上百万网友观看;同样是个雨天,陈弋去了拙政园,远远看到一行人打着伞过九曲桥,他一个个数,到第七个人进入镜头时按下快门,拍下一幅“江南听雨,自带音符”的画面;在灵岩山上,他认识了一群来自苏州各个小区的“老伙计”,他们以山结缘,以山交友,定期相约进山喝茶,成了他们的固定活动;他还在山上见到或许是苏州“最后的轿夫”,接到了一个4800元的大单——将一位较为富态的游客抬上山。
在路上看到的种种,陈弋说不完。“我喜欢观察生活,各个时期的生活各有特色,端午期间菖蒲开售、李子抢购,街上一早就有,特别有生活气息。”正是抱着一颗“热爱生活的浪漫之心”,陈弋所见的一个个微小故事,在他看来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拍故事的他,走进了故事里
好的故事,需要发现的眼睛。陈弋早年做过媒体,到30岁退出,下海开公司10年,40岁时在经济上实现了相对自由,从此开始重新“走读”苏州城。
“刚开始做的相当于自媒体,买了数码相机,在网络平台注册了账号,把在路上看到的趣闻、突发事件、市井生活和人物拍下来,通过网络分享出去。”后来他发现网友对视频和照片的要求高了,便买了单反相机,抓拍更高质量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生活。
拍的故事多了,陈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有一年大年初三,他去吴江区震泽古镇采风,经过禹迹桥,遇到两位从浙江南浔到震泽买菜的老太太,看上去都有80多岁了,两人结伴上桥,一前一后走着。突然,前面的老太太脚下一滑,向后倒去,将后面的老太太一起带倒。有位老太太脑袋磕破了,不停地出血。看到这一幕,陈弋赶紧冲上去,从包里取出备用的急救包,与桥边小店里的两位店员一起帮助老太太包扎、止血和联系家人。
陈弋摄影作品。 本版图片受访者提供
陈弋还连同路人救了一位小姑娘。那天早晨,他照例外出走路,走在环古城河健身步道上时,远远看到前面有个小姑娘翻过了栏杆,坠入河中,落水后不停地挣扎。当时他离小姑娘落水处较远,正巧有两位路人离得近,他知道附近有救生圈,便大声呼喊,请路人赶紧去拿救生圈,并丢到小姑娘落水处,让她抓住救生圈,待消防队员赶到后,将小姑娘救上岸。
为此,陈弋获得了“见义勇为”称号,而在去派出所领奖时,他又得知了另一位去领奖阿姨的故事。那位阿姨是一处小区的物业人员,在小区内抓捕小偷时,被小偷撞伤,为此她就医时承担了一笔不菲的医药费。陈弋觉得阿姨的故事应当被更多的人所知晓,便联系了媒体,通过媒体的核实和报道,最终让阿姨获得了相关机构的补助金,弥补了为抓小偷受伤而自担的费用。
陈弋的故事还带有“国际范”。前不久,他路过沧浪亭景区,看到一位德国游客在水池边犹豫不决。原来这位德国游客的无人机掉进了水池,为此他已用工具捞了两天,正打算脱了衣服下水找。陈弋当即帮他找来救生圈,并建议他穿上袜子,在脚上做好防护再下水,避免受伤。德国游客采纳了他的建议,在水下顺利找到了无人机。事后陈弋了解到,德国游客如此在意那个无人机,只因无人机是他中国妻子送给他的节日礼物。最终找回无人机,还和陈弋成了好友。
从记录路边的故事,到成为故事里的人,近20年来,陈弋走不完、看不够。“就像到平江路不只看平江路,还有街上的人和风景,就算是花花草草,也能提炼出故事来,找到乐趣。”这些乐趣,在陈弋看来,就是城市的温度,城市的温度需要被记录,而他愿意当个记录者。
记录者的自信,来自城市的厚重
再过一年,记录者陈弋将度过人生的一个甲子,但他更注重的,是在行动上的跨越。
而行动上的跨越,换个角度看,或许正是陈弋的回归。“做过媒体,职业精神一直在,执行力一直在,保持不断进步的状态,从凡人小事中见证城市的成长,让自己跟着城市一起成长。”善于用发现美的视角去发现美,即便是一条老街、一条小巷,在陈弋看来,都是多元而富有故事的。“如果拍得不够好,拍不出故事,那是因为靠得不够近,是因为没有用脚步丈量。只有站在第一现场,才能走进故事,更加理解故事。”近年来,陈弋成了《姑苏晚报》“吴图吴真相”图片栏目的“投稿大户”,算是回归了媒体圈,“以前拍照只是完成信息的搬运,现在太锻练人了,栏目一期只用一张照片,用一个瞬间表现故事和温度。”
往往一个瞬间,就是一个好的苏州故事。参与媒体栏目后,陈弋发现自己的思想有所转变,“城市在变,人跟着变,人跟着变了,看城市的视角就变了,变得更有历史感和时代感。”
然而面对一座城,一个人的视域毕竟太小,因而陈弋感到面前空间广阔。“以前看老街,老年人多,现在看老街,年轻人多;以前的老厂房没人去,现在却是网红多;以前喝咖啡的少,现在村里开出了咖啡店……城市不断发展,看不完,拍不尽。”把“走读”城市当成终身学习,且学无止境,陈弋感到其乐无穷。
正因有乐趣,陈弋不疲倦,此前跑过半马的他,希望自己接下来能成为“跑得最快,走得最远”的城市记录者。他的这份自信,来自城市的厚重,他相信城市的厚重是最终的基础和平台。
标签: